PP电子平台乡约青春 遇践珠城淮河两岸,奔走于田间地头,感悟乡村振兴;垓下遗址,历史古迹,文旅路径中把握历史脉搏;创新馆里,产业园里,听见珠城魅力......暑假期间,归乡学子、高校暑期实践团队奔赴蚌埠市,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了解家乡的变迁与需求。
团蚌埠市委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搭建实践平台,为高校学子提供实践资源。从乡村振兴的田野到科技创新的前沿,从文化传承到志愿服务的一线,搭建施展才华、贡献力量的舞台,开展具有学科特色、推动乡村治理、助力产业发展等多项实践活动,用热情与汗水为乡村振兴和城市发展赋能添彩。
“这个夏天,在淮河两岸,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奔走于乡间田野,实地体会;涉足于田间地头,深入调研;促膝于村舍民居,感悟真情PP电子平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怀远支队学术组成员黄冯说。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怀远支队于8月1日至9日来到怀远县龙亢镇开展为期九天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支队围绕乡村振兴学术调研、工作站设计建设、文创产品设计与销售等主题开展实践工作。该支队共15名成员,涵盖本硕博多层次、多专业,包括美术设计、社会学、城乡规划等。在短短10天内,支队成员们深入基层完成了入户调研、文创设计、拍摄宣传等多方面工作。
支队成员们将当下时尚的盲盒、手办、剧本杀融入到文创产品的推广中。红色剧本杀《雾气怀远》深度挖掘怀远抗战历史,将玩家带入1939年的烽火岁月,以六位青年学子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与度的抉择挑战,让玩家身临其境地体验热血青年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的英勇与成长。
“在蚌埠市博物馆中,深刻感受到了江淮文明历史之厚重。大禹导淮自桐柏,会诸侯于涂山,划九州方圆,开创华夏文明。在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里,亲身接触国之大者——农业科技的前沿。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回顾这个难忘的夏天,我们做到了,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以青春之力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黄冯说。
在淮上区梅桥镇天宇村,来自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团的学生们正组织开展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活动,帮助老年村民解决智能手机使用困难问题,让他们充分享受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您看,如果想要给孩子们拨打视频电话可以先点开这个”“像这种一长串的电话号码,就有可能是或者推销电话,咱们直接忽略就行”......志愿者们手把手教学并细致地解答了村民们在使用手机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同时设置了实操环节,让老年人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6月25日,由团蚌埠市委、蚌埠学院团委联合举办的蚌埠市“N+100”大学生实践计划暨蚌埠学院2024年全国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成功举办。蚌埠市“N+100”大学生实践计划自2023年启动以来,共联系7所驻蚌高校结对了130余个社区团组织,不定期选派N名大学生赴社区实施参与社区治理、组织社会调查、促进基层团建等项目。
在怀远县胡巷村,来自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地域振兴研究小组”正在围绕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农业方面,胡巷村因地制宜,创新种植模式,从晶莹剔透的阳光玫瑰,到甜蜜诱人的甜瓜,再到鲜嫩水灵的各类叶菜,均展现出了丰收的喜人景象。尤为突出的是,胡巷村通过借鉴先进经验,成功引入并大力推广了全身都是宝的瓜蒌子种植。”实践团队成员陈雨晴说。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胡巷村以产业兴旺为基石,以文化繁荣为灵魂,以人心凝聚为关键,正稳步迈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实践团队走出校园、步入基层,开展各类公益服务、社会调研和志愿帮扶活动,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基层治理贡献青春智慧。团市委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深化校地合作,全力上好实践育人的“大思政课”。
步入蚌埠市博物馆,学生们共同穿越历史长河,感受蚌埠和淮河流域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在固镇县博物馆中,学生们通过参观史前时期的固镇地区、秦汉时期的固镇、魏晋至明清时期的固镇、时期的固镇等四个展厅,领略淮河文化的魅力传承;在垓下遗址景区,触摸“汉兴之地 胜利之城”的历史脉搏。在中国(蚌埠)传感谷、蚌埠创新馆、安徽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产业园,共同感受蚌埠创新科技资源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生动实践。走进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丰原集团等企业,近距离感受蚌埠市产业集群的加速崛起与现代农业的飞速进步。
7月22日至26日,团市委联合市人社局共同举办青年学子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青年人才交流营”为载体,围绕科技创新、特色文旅、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主题,共有来自长三角等地区41所高校的50名学生参与活动。
来到固镇县蚌埠大成食品有限公司、五河县小圩镇知青小院,学生们了解了当前乡村文旅产业的新趋势,感知乡村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和乡村振兴产业新潜力,参观安徽佰易智能精机制造有限公司等,共同回顾青年乡村企业家的创业历程。
同时,活动期间设置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塑造与就业》《变革时代用新思维引领未来》等就业指导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让学生系统了解创业就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对蚌埠人才政策的宣讲与解读,鼓励学生们在学成之后回到蚌埠、反哺家乡,与蚌埠这座城市“双向奔赴”。
编者按 身临其境感受,脚踏实地投入,来自清华大学、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安庆师范大学的三位高校学子在暑假分别走进乡村,走进蚌埠,走进“职场”,在实践中知行合一,成就一段成长故事。
很幸运能够来到安徽怀远与大家一起参与社会实践,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安徽省,但对这片土地的敬重与热爱因为参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在怀远县的工作而愈发深厚。
作为宣传组一员,我们记录着在怀远的每一天,记录着在怀远的每一项活动,拍摄照片和视频、撰写新闻稿、制作推送、剪辑视频。要想出成果,就得有压力,我们需要及时完成实践日志、人物专题、活动专题的推送,每篇推送从选照片到文字到排版都需要自己完成,在最后几天,剪辑面临着前期所有素材的处理,宣传组成员都在加班工作,最后一天晚上奋战到凌晨,但最终呈现的完美视频能在汇报会上顺利播出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无以言表的喜悦与自豪。
烟花绚烂,不仅标志着实践活动的落幕,更是我们与怀远不解之缘的新起点。感谢怀远县的深情厚谊,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实践平台;感谢支队的每个成员,是你们让这段旅程鲜活。我永远会记得2024年的夏天,在怀远,和大家一起!
我非常荣幸能参加到此次活动中来,这次蚌埠人才交流营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经历。它不仅让我对蚌埠经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让我在创新、实践、科技和理论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启迪。我将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继续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进步。
暑假期间,我作为大学实习生,参加了团蚌埠市委举办的“扬帆计划”活动,我怀着憧憬和好奇心,尝试着踏入前所未知的新领域。
起初,我对自己要像父母那样每天上下班,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而满怀期待,但是也为自己这个职场“小白”是否能够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类事务而担心。但当我真正踏上了属于我的岗位,按照我的节奏投入工作当中,我逐渐适应了这段忙碌但有序的生活。在这次实习中,我与许多纯真可爱的孩子们成为了朋友,我聆听着他们的困惑和需求,尽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们。每个微小的行动都可以带来巨大的改变。我看到了爱心的传递,看到了善意的回报。
近年来,团蚌埠市委持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通过打造“青年人才交流营”返家乡实践活动、人才招引对接会、“扬帆计划”、“N+100”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等品牌,为青年学子搭建“实践——实习——就业”的一体化平台,更好地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和育人功能,真正帮助大学生上好就业实践“第一课”。团市委于今年5月份便有条不紊地启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筹备工作,通过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委人才办、市文旅体局等部门,召开工作推进座谈会、征集优质实习岗位、下发工作提示单、规划“返家乡”研学路线,确保暑期大学生来到蚌埠之后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在实践过程中,团市委联合用人单位多次开展走访慰问活动,有针对性地为来蚌、返蚌学子围绕蚌埠市情推介、就业政策宣讲、共青团工作介绍等进行宣传。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擦亮青年人才工作的特色品牌,团结带领更多青年学子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网站内所有新闻页面未标有来源:“安青网-安徽青年报”或“安青网”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安青网联系。转载稿件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力满满乐无边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本部三年级跑操活动
阳光体育一小时,活力满满乐无边合肥市马岗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本部三年级跑操活动
在2024年长三角“U16”城市跆拳道俱乐部联赛中,合肥市伦先小学跆拳道校队的小将们竞技项目斩获8枚金牌、9枚银牌、2枚铜牌。
Copyright © 2020-2025 PP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粤ICP备20008751号-1 Xml网站地图 HTML地图 txt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