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186-201-8756ppdianzi@gzgoldai.com

  1. PP电子 > 新闻动态 > 公司动态

PP电子喜马拉雅“再造”喜马拉雅

作者:小编 日期:2024-05-09 09:44:35 点击数:

  PP电子喜马拉雅“再造”喜马拉雅10年前,很多人难以想象,被视作明日黄花的微软,多年后能靠着AI+云计算重登全球市值第一企业的王座。

  这告诉我们,世事如行舟,当企业正用“后天观”重塑自己时,仍用“昨天观”打量企业,只会是刻舟求剑。

  经济学家梁春晓就说:自有人类文明以来,在90%的时间,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极其缓慢,但在另外10%的时间,人们会迎来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范式大转型。在范式大转型时代,人们不能被之前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和基本假设所束缚,而应该有“后天观”,即不能从今天规划明天,而要从后天规划明天。

  “后天观”的内在要求是看事情看得更远,不能一边惊呼“未来已来”一边用过去眼光看未来——那只能叫“昨天观”。

  毋庸讳言,在今天,很多人对事物的认知仍经常停留在昨天:他们会拿微软、拼多多、雷军、周鸿祎的昨天看TA们的今天。

  可很多时候,看待事物包括企业,需要看得更远。对于那些影响长远的变化,更是要“以10年或20年为尺度看问题(梁春晓语)”。

  不是所有企业都值得“以10年为尺度”去观察,该被“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前提是企业处在长坡厚雪的长周期赛道上。

  近期提交IPO的喜马拉雅,就是个很好的案例:互联网音频是个长周期赛道,喜马拉雅又交上了连着5个季度盈利(截止去年12月)的答卷。

  在戴着亏损之身冲刺IPO是上市企业惯常做法,中概股约60%的企业尚处于亏损状态的背景下,喜马拉雅能在2023年全年实现净利润2.24亿,毛利率提升至56.3%,表明其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仍具备可观的盈利实力和企业韧性,它之前不过是将盈利时间点后移,选择了以亏损换规模再通过网络效应获得效益的策略性亏损。

  但在网上,不少自媒体在关注喜马拉雅第四次冲刺IPO的消息时,会习惯性地进行背景关联,渲染前三次冲刺IPO的始末跟那些降本增效的动作。

  这两年,降本增效几乎成了互联网企业的通行做法,与之相关的动作,总免不了被置于放大镜下打量。作为“音频一哥”的喜马拉雅,自然也没有“豁免牌”。

  深层次变化往往存在于“长时段现象”中。历史学者布罗代尔的“历史三时段论”认为,短时段对应的是事件,中时段对应的是局势,只有长时段现象才构成历史的深层结构,起着决定性和根本性的作用。决定企业兴衰的,也是其深层结构。

  都知道,这两年,生成式AI成了科技圈最大热点,“AI商”英伟达则成了最大赢家——自今年3月以来,突飞猛进的它坐稳了全球市值第三大企业的交椅。

  去年12月,英特尔CEO帕特·基辛格曾表示,英伟达在AI领域的成功极其幸运,强调英伟达最初拿GPU做通用运算完全没有考虑过AI。但这遭到了英伟达副总裁布莱恩·卡坦扎罗的驳斥:“英伟达今天的地位,并非来自运气,而是眼光和执行力。”

  英伟达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当别人还在揣着“昨天观”将它视作游戏显卡厂商时,它已经秉持“后天观”将自己变成AI算力供应商,早早地全面发力AI,2016年就推出全球首个针对AI计算场景的P100芯片。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我们无法左右变革,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英伟达则用行动证明了:走在变革的前面,方能引领改革。

  自去年起,喜马拉雅就进入了变革之年。“端到端流程再造”引领下的业务梳理、组织变革、架构调整,涉及人员多、影响范围广、推进节奏快,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猛。

  若只是就眼下看眼下,难免雾里看花,看得到伴随变革而至的人员汰换等易感情形,却看不懂深层结构重塑。但将时间跨度拉长就会发现,喜马拉雅开启的,不是着眼一时的权宜之计、应景之举,而是瞄准喜马拉雅下个十年的系统性变革工程。

  在头个十年里,喜马拉雅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机遇,从最初的以线上广播发烧友为种子用户的功能性APP,发展成为用“听”串起上千万名主播、数亿用户、无数个终端的“声”态体。

  在第二个十年开场就碰上ChatGPT拉开AI时代大幕的背景下,喜马拉雅又将向何处去?现在看,其向变革要未来的求解思路就裹着“后天观”底色。

  可以看到,跟此前三次冲击IPO时比,喜马拉雅已通过组织变革、经营提效、技术升级等,在很多方面实现了自我焕新。焕新是里,盈利是表,它连续5个季度盈利,显然不是偶然。

  德鲁克说,创新有时候根本就不需要一个“实物”,也许仅仅一个创意、一个新的认知就可以成为一个创新,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为顾客提供新的价值和满意度,它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创造了一种新的价值。

  “新的价值”可以是用互联网思维、新电子电气架构、软件+智能重新定义汽车。马斯克勾画的特斯拉“秘密宏图”,就加载了“后天观”的Buff。

  “新的价值”也可以是让原本价格高昂的智能手机变得普惠,即实现克里斯坦森说的“开辟式创新”。雷军当年带着小米“消灭华强北山寨机”,将电子消费品价格打下来,亦是“后天观”的体现。

  某种程度上,企业秉持“后天观”的变革,都该内置“供给侧改革”思维: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用新供给激活新需求,撬动供需两端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截止2023年底,喜马拉雅月活已突破3亿,日活用户收听时长达到两个多小时,《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披露,其用户渗透率达到77.8%。喜马拉雅之所以能广泛渗透,就源于它引领的“耳朵经济”对用户“碎片化学习+陪伴感满足”需求的满足。

  音频是唯一具有陪伴属性的媒介,能成为人们的声音治愈所,还能跟衣食住行、吃喝玩乐高度互融,所以很多人会在孤独伤感时听听轻音乐,在多任务处理时听听单田芳。

  需求就是指令。多年来,喜马拉雅秉持需求导向,打造出了全栈覆盖的音频领域完整能力模型:涵盖广播剧、有声书、直播、脱口秀、相声段子、专业知识等在内的多层次音频内容,有;UGC、PGC、PUGC聚合的内容生产模式,有;普众性的广播电台与个性化推送的“私人定制FM”并存的呈现体系,有……

  迄今为止,喜马拉雅已累积了包含459个品类的4.88亿条音频,总内容时长超过36亿分钟,能满足用户从-1岁到100岁全年龄段所需要的内容。

  如今,大众的信息接收情景正发生变化,最典型的就是:大众已进入哲学家韩炳哲所说的“超注意力时代”,信息内爆、视觉过载成了常态;还有,社会的信息消费场景正随着移动空间拓展而拓殖,这让听觉传播市场处于仍不饱和状态。

  如果说,互联网音频之前是用户摆脱短视频成瘾与避免FOMO(信息错失恐惧症)的解决方案,那接下来,它还需要顺应信息内容生态与消费场景之变,满足用户更多元的需求:听众端,既要内容丰富,又要品质在线,还要样式够新、场景够多;创作者端,既要降低创作门槛,又要提升创作效率,还要得到正向回馈。

  当此之时,喜马拉雅只有秉持“后天观”因势而新,才能持续创造新价值,强化音频的媒介生态位,提升自己的“声”命力。

  “后天观”要求企业能洞悉“后天”的趋势,在“今天”就做出改变,让企业在“明天”能占据身位优势。

  若不是第三任CEO纳德拉十年前就将业务重心从Windows转向云计算和AI,微软恐怕很难成为今天的微软。

  拿喜马拉雅来说,AI时代也给喜马拉雅带来了许多新机遇:IP红利的迸发,是新机遇;AIGC的成熟,是新机遇;AIoT的广泛渗透,也是新机遇。

  喜马拉雅就在抓住这些机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它奔赴的是“所有内容,都值得用互联网音频重做一遍”的图景,在AI时代,它正瞄准“所有互联网音频,都可以用AI时代的方式重做一遍”的目标,实现在内容端、技术端、场景端的系统迭代升级。

  如今,打开喜马拉雅APP,我们能在电视剧《庆余年2》上线前提前听到其有声剧,还能听到科幻巨著《沙丘》、游戏动漫作品《刺客信条》、奇幻名作《哈利·波特》等;能听到AI合成音精准还原的单田芳“云遮月”嗓音,还能听到AI主播“喜小道”的带感声音。

  IP开发上,喜马拉雅对旗下原创文学站奇迹文学现拥有的3000多部原创优质全版权网文IP,正进行大规模的由网文到有声剧、漫画、游戏、短剧、剧本杀、网络大电影、出版、有声漫剧等形式的全面衍生开发。

  IP矿藏的开发,需要让其“可再生化”。喜马拉雅就在用版权布局为支点,增加IP型内容资源积累——除了跟上游版权方加强合作外,它还从版权源头发力着力,包括推出故事捕手计划、发起原创小说大赛,丰富内容池和IP库。

  AIGC技术利用上,截止去年12月,喜马拉雅平台AIGC内容达2.4亿分钟,占其音频内容的6.6%,移动端平均月活跃用户的AIGC渗透率已达14.8%。

  推出专有的一站式AI音频制作工具“音剪”,融入AI黑科技,让AIGC助力UGC,用想象力与算力的碰撞提升创作效率;“研发珠峰音频AI模型”,助力内容生产、后期制作、业务运营,以AIGC延展PGC,让PGC插上AI的翅膀;用自研的AI模型+采集真声召唤出“AI续写+AI主播”,以AIGC创造PUGC,让“给个提示词就能听专属故事”不再是奢望……在喜马拉雅,这些正照进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喜马拉雅用户还能利用AI进行个性化算法定制打造“AI换声·爸妈分身”,让自己的数字身份给孩子讲故事。

  从多角色小说音频AIGC技术的自动角色识别、音色分配、语音合成、情感转化,到AI打造的影院质感的“全景声”音频体验、赋能的创作工具“音剪”、打通的完整内容生产闭环,喜马拉雅正将AI变成了强大生产力工具和内容变革驱动。

  AIoT场景拓展上,喜马拉雅早已不是单个APP,而是以音频内容平台为核心串联硬件产品的在线音频基础设施搭建者PP电子。通过布局智能家居、智能音箱和车联网,它已拓展出丰富便利的终端应用场景,成了用户可以24小时全时段通过“闭屏”进入“平行时空”的“声音宇宙”。

  物联网和其他平台平均月活1.7亿,跟BBA、特斯拉、比亚迪等逾70个汽车制造厂商合作……足见其辐射范围之广。

  “后天观”的落点该是“今日变”。喜马拉雅今天在那些未来型业务、技术、场景上的布局,就是靶向发力。

  伟大不能被计划,但通往伟大的企业总能秉持“后天观”,从后天看明天,并用今天的行动为明天的跃升做准备。乔布斯验证了这点,马斯克也验证了这点;微软是这样,英伟达也是这样。

  喜马拉雅也在秉持“后天观”再造喜马拉雅:过去十年在内容端、平台端、分发端构筑了超级音频“声”态圈的它,正着力打造AI时代的超级“声”产力。随之而来的自我焕新,也在给用户和社会创造出新价值——给大众端上“电子燕窝”,给用户“氛围感逛听”体验,都是价值显现。

  有价值,才会被认同。连续5个季度盈利,移动端月活跃付费用户达1580万,自动续费及按年付费会员留存率高达75.9%……凡此种种,都是市场对创作者、用户、品牌主和平台四方在价值流动上实现正循环的积极反馈。

  如今,喜马拉雅已从一个节点跃到了另一个节点:它不能活在过去,更要抓住现在、决胜未来。当下的那些变革之于喜马拉雅,是增加IPO筹码的能量蓄积,更是面向未来的棋盘落子。

  秉持“后天观”的企业,值得用“后天观”思维去审视。喜马拉雅在跳出眼前看自己,对喜马拉雅的观察也不妨“跳出眼前看喜马拉雅”。


随便看看